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助力

今年开年以来,生猪价格持续跌破成本线,同时也冲击着不少养猪人的心理防线,“好几次都不想养了”“亏得心疼”是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养了近13年猪的养殖户王如意近半年来的真实心理活动。不过,可喜的是,从前年就尝试参与“保险 期货”的他,等来了最新一期的大商所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。

今年7月初,王如意积极为自己的1000头猪投了保,这让他长舒一口气:“已经亏了大半年,这下起码提前锁定价格,减少一些损失,保住成本了。”其实,自生猪期货上市之初,漯河市就积极引导当地农户参与“保险 期货”试点,至今已有3年时间,累计为约200户养殖户的近18万头育肥猪撑起价格“保护伞”,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“漯河模式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日前,期货日报记者跟随大商所调研团队实地走访河南省漯河市,倾听来自连续3年亲身参与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试点的当地农户、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的真实感受与呼声。

农户积极投保 为生猪养殖户亏损风险“兜底”

家住郾城区的王如意自2011年开始自己经营一家名为新天利的养殖场,猪场年出栏规模在2000头以上,目前母猪存栏100头左右。

因为规模不算很大,猪场的管理基本一直由王如意自己及其家人亲力亲为,养猪的人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几年前,凭借着在控制成本上的优势和自身畜牧专业毕业的背景,王如意把猪越养越好的同时,也赶上了一波好行情,养殖场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。

但近几年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,开始让王如意叫苦不迭。“这两年猪价跌了很多,我的猪卖不上好价,加上饲料、疫情防护成本也不少,养殖场的整体收益就不好了。”王如意告诉记者,“尤其是今年,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了几个月,跌破成本线,导致我们区许多个体养殖户的积极性都没有了,好几次我都想不养猪了。”

漯河当地不少养猪场的负责人也和王如意有着同样的苦恼。漯河爱猪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詹国志说:“我的猪场在2020年8月份建成,当时规划建两期工程,母猪存栏量预计4000头,但后期因为市场行情不好,我们的资金跟不上,还有非洲猪瘟疫情影响,最终只建了一期,不敢建二期,目前猪场母猪存栏量在1300头左右。”

卖不上价的育肥猪,得不到保障的养猪收益,让王如意亏得心疼,也让詹国志不敢扩大养殖规模,还有更多当地的养殖户逐渐失去养殖信心。直到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后,大商所、太平洋财产保险漯河中心支公司和大地期货走进漯河市郾城区,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也随之落地漯河,为当地处于“暗黑期”的生猪养殖业点燃了一束“火把”。

“2021年3月,我们联合大地期货共同申报了2021年的‘大商所农保计划’,落地了生猪收益指数‘保险 期货’项目。”据太平洋财产保险漯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韩明杰介绍,最终项目产生赔付超过481万元,赔付率逾291%,帮助当地38户生猪养殖户防范了2.5万头育肥猪可能因猪价下跌和饲料成本上涨造成的收益损失风险。

作为当地首批参与项目的农户,在2021年尝到了“甜头”后,王如意在2022年继续积极为自己的育肥猪报名参保。这一年,也是漯河市将生猪收益指数“保险 期货”推广至全市的一年,项目最终产生了近900万元的赔付,保障了当地113户养殖户约11.47万头育肥猪的收益,王如意和詹国志都成了项目的受益者。

“去年一共有四期项目,我都参加了投保,其中有三期收到赔付,一期没有赔付。最后累计赔付17万多元,基本弥补了我的养猪成本亏损,还有一些额外的收益。”王如意在表达自己参与项目的感受时坦言,现在养猪是养得越多就赔得越多,若没有参加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,真的感觉会撑不下去,这个项目真的能够让人安心养好猪。

同样在去年4月份参与“保险 期货”的詹国志也感受颇多,他对记者表示,自己虽然对期货还是一知半解,但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确实给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。“我们买的保险会帮我们锁定一个价格,若到期时猪价低于这个价格,我们养殖场就能收到赔付,这样一来,在猪价下跌时能够保证我们的成本,补平我们的亏损。” 詹国志说。

在连续三年的推广之下,当地养殖户也对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是否必须产生赔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。“没有赔付您能接受吗?”对于记者的提问,漯河市卓越养殖场的负责人张辽脱口而出:“我能接受,因为没有赔付就代表猪价高了,我们也不会有亏损。”詹国志也表示:“其实不触发理赔才是最好的,项目的赔付是补平我们的养殖成本,不能抱着赚钱的目的参加这个项目。”

今年7月份,在“大商所农保计划”的支持下,当生猪价格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再次来到漯河市,包括王如意在内,郾城区共有家庭农场和个人养殖户16户积极参与,项目共计保障15581头生猪的价格收益,保障规模超3100万元。

政府主动作为 真正实现“堤内损失堤外补”

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,自生猪期货上市以来,漯河市敢闯敢试,敢为人先,在2021年临颍县开展国内首单生猪收益指数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后,参与“大商所农保计划”,为郾城区养殖户保驾护航,在第二年又“趁热打铁”将郾城区试点推广至全市,今年,一开始的生猪收益指数项目模式也转变为生猪价格项目。经过连续三年的大胆实践,漯河市逐渐蹚出了一条“保险 期货”助力生猪养殖业发展的金融之路,不仅保障了当地越来越多生猪养殖户的基本收益,也为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作出了良好表率与示范。

在漯河市众多生猪养殖户的心中,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能够落地漯河,同时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,离不开“大商所农保计划”的支持、漯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畜牧部门的引导与补贴,以及大地期货和太平洋财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持续推进,这些要素缺一不可。

“往年我只能购买自然灾害、疾病、死亡相关的政策性保险,这两年能够参与保价格的保险,要非常感谢漯河市政府和畜牧局的领导,引领我参与‘保险 期货’项目,此外还有‘大商所农保计划’的支持,大地期货和太平洋财产保险的工作人员也一直在帮助我们参保。”王如意说是说。

具体来看,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能够在漯河顺利开展,从根本上来说得益于国家的金融政策。漯河市畜牧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时恒才告诉记者,为稳定生猪生产,自2016年起,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及“保险 期货”,大商所也及时推出项目并在漯河试点,这是对漯河的信任和重托。2022年,大商所为漯河市项目提供500万元的资金支持,同时大力宣传培训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知识,为该项目在漯河的全面铺开提供政策支持。

但生猪“保险 期货”作为新生事物,在漯河没有现成的路可走,需要多方参与、共同发力。在这一模式的探索过程中,漯河市政府意识到引入金融工具的重要意义,成为促使项目落地的领导力量和关键一环。“特别是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,漯河市政府领导还专门作出批示,对漯河市各县区印发了《关于开展生猪收益指数‘保险 期货’项目的通知》,对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进行了明确规定,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地方资金支持。”时恒才说。

“如果政府不引导并加以补贴,那么农户自行承担的保费就会很高,通过大商所项目补贴加上我们财政资金补贴,然后再让农户负担一部分,这样对农户来说接受度会更高。”据漯河市畜牧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吴忠辉介绍,随着“保险 期货”覆盖面的扩大,政府财政补贴比例也从2021年和2022年的30%增至2023年的40%以上。

此外,记者还了解到,漯河市政府在宣传发动农户参与“保险 期货”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主体自愿、稳步推进”的总体原则,保持为群众规避价格风险的初心,开展了大量的市场分析研判,对入市的时机慎之又慎,进而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。

时恒才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:“目前,漯河市的养殖场户对‘保险 期货’项目大多有了正确认识,不再盲目追求赔付率。如果猪价涨了,养殖户靠卖猪挣钱;如果猪价跌了,通过‘保险 期货’找回损失,实现‘堤内损失堤外补’的目标,真正稳定了养殖信心。”

“实践证明,生猪‘保险 期货’作为重要的农业风险保障工具,在应对猪价下跌、保障养殖收益、稳定养殖信心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。”漯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振甫表示,漯河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,初步构建了以生猪和家禽为主导产业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。目前,漯河市的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的“半壁江山”,生猪业占畜牧业产值的近70%,全市5个县区中有4个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,漯河市生猪业也处于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型的快速发展期。接下来,全市畜牧、金融等有关部门将主动配合跟踪服务,科学指导“保险 期货”项目稳步有序推进,切实为漯河市生猪业发展插上“金融翅膀”。

推荐内容

网站地图